
你敢用一套策略,三年把本金放大十倍吗?别急着摇头,这不是吹牛,而是我们用“亿策略”做的现实检验开头。
先说安全标准:合规和风控不是摆设。遵守巴塞尔协议(Basel III)资本及流动性原则、对接中国证监会的交易与结算规范,是底线;再加一层日内风控(限仓、止损、逐笔风控),把黑天鹅损失限定在可承受范围内(参考CFA Institute风险管理实践)。
服务规范上,客户透明度、交易回溯和结算可靠性必须到位。谁都讨厌“黑箱”,交易策略要能复现,报表要能审计,客服响应与赔付流程要流程化、可追溯。
技术指标别迷信单一信号:均线、RSI、MACD、布林忍者各有长短。把它们放进多因子框架,再用量化回测过滤噪音(Markowitz的组合理论提醒我们分散是王道)。策略层面,趋势追踪配合对冲、事件驱动与套利,能在不同市况切换角色。
风险收益评估要看两个数字:夏普比率和最大回撤。高收益没用,回撤把你吓跑就废。务必用压力测试模拟流动性枯竭、利率骤变等极端场景(参考国际清算银行与交易所的情景测试方法)。
行情变化判定靠宏观+微观双轮驱动:宏观层面关注货币政策、资本流动、地缘事件;微观靠成交量、价差和订单簿异动快速判断风格切换。要做到“先知半步”,不仅是盯数据,更要有可执行的切换规则。
总结一句话:亿策略不是一套漂亮的PPT,而是一个有底线的系统——合规与风控先行,技术与策略并重,数据驱动下不断迭代。引用一句权威话:风险管理不是阻挡你赚钱,而是让你能持续赚钱(来源:CFA Institute)。
你怎么看?投票选择一项:
1) 我更信趋势追踪,稳扎稳打;
2) 我偏量化多因子,数据说话;
3) 风控至上,收益次之;
4) 想听具体回测案例再决定。